您的位置:首页>汽车 >

申城临床研究支撑性人才缺口如何填补?上海健康医学院调研破题

2023-08-18 19:18:10    来源:腾讯网

医学科学创新能力事关医疗服务水平,生物医药和临床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转化为临床诊疗的手段和方法,更好地支撑卫生政策的制定,将为人民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贡献。近年我国临床研究高速发展,但仍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在具备创建国际一流临床研究体系基础与条件的上海,生物医药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临床研究,其中人才是关键一环。

在第六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上海健康医学院开展主题教育大调研,聚焦“本市临床研究支撑性人才短缺”问题,锚定“摸清人才需求、找准人才紧缺根源、推动人才培养实践落地”目标,深入行业部门、医院和相关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探寻破解人才难题之路,助力临床研究能力提升。

临床研究人才缺口大


【资料图】

上海健康医学院党委书记郭永瑾带队对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等17家三级医院和辉瑞生物制药集团、罗氏全球药品研发中国中心、上海医药研发管理中心等10多家生物制药企业开展调研,对管理者、一线科研人员等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等,希望摸清人才需求,找准人才紧缺根源,推动人才培养实践落地。

图说: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中心内被调查研究团队反馈的最紧缺人才类型 来源/采访对象供图

调研组发现,目前全市拥有36家市级三甲医院、6家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2家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65家具备药物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还有国内首个政府主导、按照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建设的医药临床研究核心机构和资源服务公共平台。但是上海临床研究各类人才供给与需求存在严重失衡现象,主要表现为数量、结构与质量的供需失衡。“据调查推算,上海医疗机构对临床研究专业人才的需求约1万人,实际从业人数约0.17万人,且兼职人数不在少数。多数临床研究团队的支撑性人才类型配备不齐,诸如数据分析师、协调员、质量控制员、研究型护士等极其紧缺。究其根源在于临床研究人才的培养与行业人才需求严重脱节。”调研组成员万广圣说。

在针对临床研究一线人员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调研组发现临床研究员(医生)、数据管理员、项目管理员、质量控制员是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中配备最多的岗位类别,此外参与临床科研的还有研究型护士、研究型药师、数据管理员、数据分析师、协调员、监察员、质量控制员、伦理员等。其中,数据分析师、协调员、质量控制员、研究型护士被调查临床研究团队负责人认为是最紧缺人才。

政府、医疗机构、高校协同育人

调研团队还发现,在生物医药产业内,这些临床研究人员一般来自于生物医学相关专业,或供职于外资制药、医疗器械企业、临床研究服务机构等,水平参差不齐。总体而言,本市临床研究团队专业化建设滞后,缺乏专门的临床研究专业和成熟的临床研究人才培养体系,人才供需机制也尚未建立,人才的引、育、使用机制不完善,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没有对接上,行业实践孕育人才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给不足问题。

调研组提出,建议政府主管部门尽快制定上海市临床研究人才体系培养中长期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搭建政府、医疗机构、高校等多方参与的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促进高质量人才培养;加强临床研究人才科学化使用与管理,完善人才政策,留住人、用好人。

“应整合院校学科专业学历教育资源、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业务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岗位资质认定资源等,实现协同育人。例如,引导本市不同类型高等医学院校探索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实践,鼓励有条件的大学建设临床研究方法学硕士和博士点,培养一批具备相关技能的专业技术人才。”郭永瑾补充说,“试点将临床医师开展临床研究专业知识培训,纳入医师继续教育体系。设立临床研究专业技术支撑人才培育计划,通过院校、医疗机构及相关主管部门联合设立奖学金制度,吸引、筛选相关专业学生加入临床研究支撑人才培养序列。”

上海健康医学院已经行动起来。郭永瑾带队对校内研究型护士、临床研究协调员、质量管理员等岗位的本科支撑专业进行了调研,梳理了护理学、药学、公共事业管理、健康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学科的人才培养概况,研究临床研究人才培养工作落地可行性。校内相关专业积极对接医疗机构临床研究中心基地,推动校、医、研、企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引导学生进入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实习培训,临床研究中心基地负责开展模块化实践,强化学生从事具体业务能力,最终实现育人、留人、用人目标。目前,药学、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已陆续开始向合作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制药企业等输送毕业生,进一步推动了联动人才培养的落地。

新民晚报记者 易蓉

关键词:

相关阅读